弥渡县阿斯巴甜
(二)利用半乳糖苷酶改性甜叶悬钩子苷
蔗糖被卤代脱氧后,其甜度可能增加数倍,甚至数千倍。其中,甜度约为蔗 糖650倍的三氣蔗糖,已被成功地开发为实用塑功能性食品甜味剂,有人甚至还 合成出了甜度高达蔗糖7500倍的蔗糖卤代物,而且这可能还不是其中最甜的。 因此,研究卤代脱氧蔗糖的结构与甜度的相互关系及变化规律,对于揭示甜味剂
三、奇异果素的作用机理
甜叶菊(Stevia rebaudiana)系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,一年生植株,髙lm左右, 主莲分枝性极强,叶对生,倒卵形至宽披针形,上半部边缘具粗锯齿,味极甜。
(二)甜菊苷向甜菊双糖A苷的转化1977年,日本田中等人成功地通过酶水解,将甜菊苷转化成另一种天然双 蔽苷Ru丨)usoside (我国华南地区截薇科植物Rubus suavissimus的叶子中含有这种 糖苷,参见本章第五节),然后再通过三个步骤即可转化成双糖A苷,产率为 75%。甜菊苷向甜菊双糖A苷转变的化学途径见图4-16。
图2-81 疏水键合位与AH-B之间的距离(lOStn)
第二节蔗糖衍生物的进展本书第一章巳对甜味剂理论做r详细讨论,本节在此基础上对蔗糖的化学改 性以期寻求更理想甜味衍生物的研究进展做一系统论述,首先从蔗糖的甜味理论 开始讨论。
有别于其他C族G蛋A偶联受体的是,甜味受体为异型二聚体。一些研究 人员猜测,TIRs (特别是T1R3)很有可能就是甜味受体,并且可能像其他C族 G蛋白偶联受体一样形成同型二聚体。但是,几个月后,Li等便证明了只有异型 二聚体T1H2 -T1R3才具有甜味受体的功能。T1R3的序列有20%与mGluRs的 相同。在人们发现甜味受体的时期,mGluR8是惟一一种结构已被人们至少部分 了解了的C族G蛋白偶联受体。正是人们对mGluRlN端结构的了解,促成了首 个甜味受体同源模型的建立。类似于mGhiRl,这个模型为两条T1R3链的同型 二聚体。不久后,—个类似的模型表明,T1R3的活性位点可以容纳三个甜度极 高的小分子质量分子。